2017年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05 10:32
 

《人民教育》杂志首次发布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转载自 人民教育

2017,渐行渐远。我们习惯憧憬未来,但也别忘了这一年走过的每一个脚步。

 

临近年末,人民教育编辑部整合政策、专业、实践等领域改革和发展最新动态,全面、深度梳理、总结、提炼一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进展、重要理念、重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撰写形成了《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以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媒体智库”的独特贡献。


这份报告汇聚了36位各方面、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报告分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学校治理”等12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概述”“案例”“简评”三部分内容,这里将报告的精要分享给大家,主体内容有2万多字,请参阅《人民教育》第24期杂志哦!


 

 

年度报告诞生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为促进中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人民教育编辑部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资源整合优势,综合政策、专业、实践等领域改革和发展最新动态,借助各方面专家力量,全面、深度梳理、总结、提炼一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进展、重要理念、重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捕捉对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新思想、新探索,撰写形成了《2017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以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媒体智库”的独特贡献——为决策者提供完整丰富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图景和建议,为中小学校长教师提供宏观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主题和方向的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了解生动教育实践的窗口,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报告以2017年新发布或正在实施的国家和地方有关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为主线,从官方网站、主流媒体、专业期刊、舆情报告、研究报告、实地采访等途径搜集大量政策、专业、实践资料,剖析政策意义,观察政策实施,提出政策建议;跟踪改革动向,提取重大现实问题,作出趋势判断;发现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提取合理元素,提供借鉴参考;捕捉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应对建议。报告的判断结论既基于大量资料分析,也基于专家建议,还基于撰写者长期的专业积累。


由于基础教育量大面广,受各种条件限制,对基层探索实践的掌握十分有限,本报告提供的案例、结论等难免挂一漏万、存在偏颇,谨供业界参考。

 

2017,我们做了深度总结……

 

1

2017:中国基础教育“战略规划年”

 

2017年是中国基础教育“战略规划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包括: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九大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肯定了五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认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事业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基础教育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2

2017: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年

 

“立德树人”获得更多系统性工作机制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在顶层设计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和部门联合,带动省级层面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优势,推动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落细落小落实。德育方式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点频出。校园欺凌现象得到遏制。研学旅行稳步推进。校外教育辐射面越来越大,机制越来越活。学校体育向多样化、趣味性发展。学校美育的硬件和软件逐步改善。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劳动价值观培养。

 

中小学校党建得到明显加强。党组织在中小学校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机制逐步建立。党建意识大幅度提高,党建工作开展有声有色,涌现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

 

教育公平总体上步入从机会公平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新阶段。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各地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取得初步成效。城镇学校与住宅同步配套建设制度在各地逐步得到落实。乡村教育探索到小而美等发展新路径。大班额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城乡师资配置正在形成“一盘棋”局面。集团化办学深入到文化实现机制层面。“择校热”进一步降温。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了部省协同普及攻坚工作机制,进一步聚焦普及攻坚重点,助力中西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快提高普及水平。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入,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增加选择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新高考首次在上海、浙江试水,平稳收官。新高考引发基础教育深度变革,全面推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高中学校走班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进入深度实践,提供适合的教育正在走向现实,学生全面发展获得更多制度支持。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招生录取制度更趋科学。中考改革深入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课程教材教学教研为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课程教材的国家意志得到明显加强。更加重视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课程呈现综合化、统整化与实践化趋势。教研工作进入转型期,大教研意识、前瞻性研究、实际问题研究、核心素养研究、关注学生、实证性等凸显。

 

学校治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同时也走向扁平化、自主化,寻求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一致性。

 

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领域首次有了课程标准。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完善。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民办教育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新兴技术快速渗透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发展智能教育。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监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考试等探索正在深入。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流轮岗、县管校聘探索出新路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扩大,职称评审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得到完善,教师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通过提高收入、建设周转宿舍、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等多种方式,稳定、充实、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教师待遇得到改善。教师培训更加注重实效,网络学习比重加大。中小学校长有了选拔、任免、履职规范。

 

教育督导为教育部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督导的效能进一步提升。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有效强化了督导结果的权威性。

 

3

2017:中国基础教育迎接挑战年

 

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难啃的“硬骨头”。立德树人仍然面临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信息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养成提出新命题。


基础教育学校需要综合应对考招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研究在扩大学生发展选择权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学生自主管理和规划能力的培养,如何优化多元评价;处理好选课走班与全面育人、国家课程规范落实与学校创造性实施、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环境变化与教育适应等一系列关系。教研要研究如何通过自身变革,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公平需要政府主导,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合理。教师轮岗、县管校聘需要继续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高考综合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新高考改革给普通高中教育提出许多挑战,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的基础上,及时研究予以解决。

 

现代学校治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也对学校的价值领导力提出新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框架下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各方利益的方案。

 

学前教育面临快速发展与质量保障的难题。民办教育改革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支持与规范并举。

 

推动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大数据与师生隐私安全的关系,注意对学生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应对人工智能对知识、学习、人性等方面的挑战。

 

教师发展面临职业倦怠、新素养等多重挑战。校长职级制改革需要整体考虑,统筹设计。

 

教育督导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强化督导问责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


 

 

报告最后的建议

 

中国正行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中,中国基础教育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1. 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要求,加强基础性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包括继续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教师管理制度等。

 

2. 把立德树人纳入督导评价体系。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评价,引导地方和学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3. 把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以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

 

4. 各有关部门应把研究学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物质贫乏年代与物质富裕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传统社会与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也迥然不同。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特点和状态,教育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才有真实的学习,真实的价值观形成,真实的成长,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5. 加强对新时期关键能力的研究,尤其是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更需要前瞻性地对学生进行应对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心理、精神、法治规则等方面的素养培育。

 

6. 创造条件帮助校长、教师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包括给予校长更大办学自主权、提供专业素养提升机会、创造更多激励手段;在保障教师待遇的同时,给教师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帮助教师从教育工作中收获价值感、成就感、荣誉感。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

 

7. 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等多方面途径加强社会教育责任意识。在努力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引导合理教育需求。强化教育价值观的普及、宣传,提升全社会教育素养。

 

【特别说明:本报告系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课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跟踪研究”成果。本报告收集资料时间截至2017年12月18日,感谢36位专家以及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基础教育司、教材局、教师工作司为本报告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