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德育导师 促进学生成长——东胜区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推进工作阶段性工作梳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10 09:54
 

通过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反思,东胜区对365bet手机客户端提出的“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我们认为凡对学生具有积极引导、帮助成长作用的人或物都称之为学生成长德育导师。推行德育导师制切实改变了只有班主任教育学生,科任教师“只教不育,只教不导”的状况。下面,就向大家推荐东胜区教育系统对“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的理解、定位、引导、评价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思想引领

终极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落实对象:中小学生

    落实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家长为辅

    落实重点:关键在引导

有显性的引导,也有隐性的引导;有人的引导,也有物的引导;有个人的引导,也有小组和集体的引导。

    主 阵 地:课堂

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凝聚着教师大量的心血,占据着学生身心主要精力的就是学科课堂教学。

        体:活动、课堂、课程、环境、社区等

        价:随机抽查、专项督导

        果:践行制度、达成共识、形成教育潜意识

    二、方法指导

    1.思想层面——转变观念

   教学与德育不分家,是一个有机整合体

 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才能使德育更具科学性,才能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科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就会使学生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同样,德育脱离课堂教学,脱离学科丰富的科学人文内涵,就易成“无水之鱼”。

   教师教的是人,而不是学科

学生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如果只注重分数,而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本末倒置了。

 树立“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观念

强化“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育人意识,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德育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做到内容上寓德于智,方式上寓德于乐,使学科德育渗透有意、有序、有机、有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主任和导师群体共同负责制”

从“教师说教”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体系。

    2.方法层面——注重实操

优化班级教育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新机制

将班级教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给各任课教师,让更多的任课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情感生活、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和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新机制、新局面。

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长处,因材施教,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每一位教师包括班主任,都要以朋友、顾问的身份成为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多方面发展的辅导者,要关注到每个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擅长确定“党员对子型、科目薄弱型、学困生自律管理型、问题学生转化型、兴趣培养型、特长发展型”等不同类别的导师,一个老师可以兼任几种导师身份,以“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展开工作,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真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

以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技能成长,引导学生坚强意志力的成长,引导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关注部分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认识度不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并通过交流谈心寻找这部分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集合多样教育资源,融入活动课程,将德育导师的群体最大化,助力学生成长。

以校内爱心超市和爱心义卖活动引导学生具有勤劳节俭、自立自强、努力奋斗的意识,培养他们有感恩之心、爱心;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值周,引导学生有责任、安全、规则意识;以“五点半”课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阅读的习惯,引导家长感恩学校、感恩教师,引导家长全面了解学校、配合学校的工作,家长的成长最终也会促进学生成长;利用校园广播站或是电视台进行主题教育或是发现优秀、表扬优秀、点评优秀,引导学生向优秀者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四、过程评价

    全面、灵活、深入的评价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成效,为学校下一步开展该项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评价工作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这样,有利于学校根据学情、生情及各方面的不同条件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即:形成育人潜意识。

四、成果推广

思想引领打开视野,方法指导提供策略。

过程评价指明方向,成果推广示范引领。

要厘清“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和重点,绝不仅仅是把学生的结对帮扶当成重点工作来落实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关键要把目标放在学生成长上。

由于学校层次的不同以及德育干部队伍水平的层次不齐,各学校在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全员育人工作的理解和实践推动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用一般性经验来解决,有的仅靠本校德育干部、教师的力量及一般性经验是无法有效解决的,这就需要教育局德育办的方法指导配合其他学校相对成熟的经验分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果推广可以使学校之间、德育干部、班主任之间相互借鉴,为学校的工作思路梳理及落实难点提供解决策略,实现示范引领。

鸿波小学将学生成长导师制融入了爱与责任校本课程中,以家长、班级、学校的评价引导学生正向发展;以幸福驿站物品兑换、党员家访慰问、圆梦微心愿等活动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培养学生想收获需付出的意识;以鸿波讲坛、跳蚤书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励志讲座、新教育展示周等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校园之星、美德少年评选以及师生相互点赞活动,激励学生向优秀看齐,向优秀学习的意识;在各科课堂教学评价中将德育渗透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参数,引导教师们将课堂作为育德的主阵地,引导每位教师都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万正小学的“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颇具创意,每位教师每学期关注一个孩子,一改以往表格式、条目式的填写,通过与孩子的书信沟通或教育随笔(与教学整合),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凸显育人过程。从文章中见真情,落点小,效果佳。所有老师都是学生不同层面的导师,体育老师是体训队孩子的导师,美术老师是自己所带社团的导师。同年级的老师坐在一起集体备课,对于年级中有学习困难或单亲、离异家庭等特殊情况的孩子进行全面了解,为之后的一对一帮扶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星期导师都要找孩子谈话,每个月写一个关于这个孩子的教育故事或给孩子写一封信,学期中间要给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奖励。此外,每个老师都给孩子写表扬条,表扬条的范围不局限于学习,包括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人交往等等。

第一小学将德育导师分为两类,班主任导师和非班主任老师导师。班主任导师不仅要指导全班的学生,而且要对班内个别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除了班主任以外的所有人员都是非班主任导师,包括行政后勤、家委会和法制副校长等,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成长。要为受导学生制定计划,记录与受导学生的点滴交流,在学期末要写总结,还将与受导学生发生的故事以匿名的形式写成教育故事,并上传到学校的微信群和校园网上,供更多的老师学习借鉴。

第五小学在原有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与细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组(心灵成长组、学习困难组、行为习惯组、学科特长组)辅导,发挥每一个导师的专业优势,让辅导落到实处。每位教师的辅导情况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计入教师考核,是师德师风的重要考评内容。

第一中学实施《星级学生评价手册》,有效弥补了长期以来教师单方面说教的不足,将外在的教育和学生的内在反省结合起来,全方位给学生提供了肯定自我、反思自我、增强自信、完善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希望,更全面的完善自我。

华研中学积极组织科任教师、党团员、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心理健康教师、家长委员会和学校领导,根据他们的特征和特长来确定“党团员对子型、科目薄弱型、自律管理转化型、个案辅导型、社团特长型”等不同类别的导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情感生活、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和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新机制。一是辅导前要充分了解受导学生性格、兴趣、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二是通过与学生进行座谈沟通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三是通过帮助受导学生制定其品德发展、行为养成、学习及个人发展计划;四是通过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及文化活动;五是当学生出现适应欠佳、行为偏差或其他特殊事件时,可约请班主任或有关心理辅导人员实施辅导,必要时由德育处协助辅导;六是通过“我为学生做实事”活动,营造时时能育,事事可育的良好氛围;七是尽力做到将校内各项大型活动与育人相结合,为育人工作服务,在活动中渗透无痕教育,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怡情,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素养,在活动中阳光成长。

五、反思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不断完善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将在东胜区广泛推广新教育的背景下,把新教育和德育做进一步融合。新教育提倡让所有老师都成为和班主任尺码相同的人,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孩子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拥有共同朝向美好的愿景,拥有共同的生命温度,这和我们的德育导师制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新教育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都将渗透融合我们的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